欢迎访问仓山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

暴雨预报VS短时强降雨预报 听听首席怎么说

来源:中国气象局 发布时间: 2018-09-17 16:38
加大字体 缩小字体 收藏 取消收藏 打印

  “我从事预报工作多年,坦率地说,暴雨比短时强降水更容易预报一些。”谈起暴雨和短时强降水这对汛期“常客”,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方翀开门见山,“暴雨和短时强降水是不同的。暴雨有时是短时降水,有时是长时间累积降水,但短时强降水就是短时降水。”

   季节性判断为预报前提 

    “从全国范围看,一年四季都有降水的可能。但在不同季节,暴雨和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情况也不一样,抓住这一点,是做好预报的前提。”方翀说。

  对于二者出现的主要季节,方翀给出专业回答,在秋季中后期和冬季,大气相对比较稳定,很难形成强烈的上升气流,多形成层状云降水,即以暴雨和普通降水为主。由于大气垂直上升速度不够,很难形成对流云,所以出现短时强降水的可能性非常小。

  相对而言,对流云主要出现在春夏季节,尤其在夏季更多一些。方翀说,“可以说,春季后期和夏季容易出现暴雨和短时强降水,夏季的雷阵雨多是短时强降水。但在初春时节,水汽常集中在某一个地区,则多发分散性的短时强降水。”

  三个条件助推准确预报 

    方翀说,如果水汽条件不好,但热力条件很好,相对容易出现短时强降水。

  2013年3月19日晚,在我国西南地区东部到江南一带出现了一次强对流过程,导致风雹和短时强降水天气。方翀对这次天气过程印象深刻,“当时,短时强降水的落区比较分散,暴雨落区几乎更少。由于3月的水汽条件不是很好,形成大面积暴雨的可能性较小,但短时强降水只需要有一定的水汽条件和比较好的热力条件即可,所以这次过程是以对流云的形式,集中成一个个的对流云团,多地出现了20毫米/小时到30毫米/小时的分散性短时强降水,影响范围较大。”

  如果水汽条件较好,但热力条件较差,则容易形成暴雨。

  方翀介绍,在秋冬季节,在大范围层状云降水的影响下,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一天,持续性较长,人们可能感觉雨下得不是很大,但一天累积起来就形成了暴雨过程。“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不打雷,只下雨,空中完全被云平铺、遮盖。”

  如果水汽条件非常好,也有一定的热力条件,暴雨和短时强降水都有可能出现。

  对此,方翀解释道,在大范围降水过程中,云是有一定高度的,在层状云中镶嵌对流云的情况下,即可同时出现暴雨和短时强降水。

  “总体来说,短时强降水对热力条件的要求更高,而暴雨对水汽条件和持续时间的要求更高。”方翀说,明确了这三个条件,对于做好预报有一定助推作用。

  短时强降水预报难在哪? 

  方翀坦言,从预报角度看,层状云造成的大范围暴雨天气相对来说落区更好报一些,而短时强降水预报一直都是难题,因为其落区常常是一个个分散的点,预报员只知道大致的某一片区域会出现分散性短时强降水,但具体出现在哪个点,很难做出准确预报。

  “比如,北京海淀区下了30毫米/小时的短时强降水,同一时间段昌平区没有下雨或者只下了两三毫米,在预报哪个地方出现短时强降水时,给出比较准确的预报落区难度就非常大。受数值模式等因素的制约,目前的预报水平还达不到,准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。”方翀说,如果是层状云产生的暴雨,一般范围较大,比如海淀区下了80毫米/小时的暴雨,昌平区可能会下60毫米/小时的暴雨,这样的预报相对容易把握,基本能做到准确预报。

  数值预报模式是准确预报的前提。“短时强降水,尤其是分散性的短时强降水一般属于中尺度天气,有可能在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内出现。而区域性暴雨常常是大范围的大尺度天气,影响范围达到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。目前,ECMWF、NCEP和GRAPES等全球模式的格点一般是一百公里或几十公里间距,对于大尺度天气有一定的预报能力。”方翀说,“比如在方圆100公里的大网里,很难捕捉到一两公里范围内的短时强降水,但对于大范围的暴雨相对容易预报出来。”

  “作为预报员,我们希望未来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能够有所发展,进一步提升短时强降水的预报水平。”方翀告诉记者。

  短时强降水的防灾减灾难于暴雨预报为服务作参考,就防灾减灾而言,方翀站在预报员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“相对来说,针对暴雨的防灾减灾做得更好一些,因为预报相对比较准确。而对于预报员比较头痛的短时强降水的防灾减灾,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”

  方翀介绍,在城市,长时间暴雨易引发城市内涝;在长江、淮河流域,长时间暴雨会引发流域性大洪水。而分散性短时强降水不易引发流域性大洪水,更易引发山体滑坡、泥石流。

  暴雨由于持续时间长,预报准确率高,相关部门和单位会提前采取防御措施。而在山区和我国西南、西北地区,由于水土条件不好,极易发生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灾害,而这些灾害大多由短时强降水引发。方翀说,在这些地方,短时强降水的防灾减灾比暴雨更难一些。